今天试试尖酸刻薄的夸一夸薛宝钗,希望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给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毕竟我不怕被打成“钗粉”。(本文观点虚实结合,如有雷同,纯属搞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闲言碎语不要讲,今天表一表金陵一霸家的薛姑娘。
薛姑娘,乳名宝钗。这姑娘真是天纵奇才,天赋异禀,她既做得礼教淑女又懂得谋算与风月,既要珍重芳姿昼掩门又要日行万步搞公关,内心想要远着宝玉,却又坐在人家床上绣鸳鸯,昨日金蝉脱壳甩黑锅,今天关怀备至送燕窝……
真是“山中高士晶莹薛”、“端庄娴雅好姐姐”,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所有小说、正史中的女性角色加起来那都不能望薛宝钗大姑娘之项背。
薛宝钗好啊,首先就是她投胎技术好。薛宝钗家祖居金陵,家族号称“金陵一霸”,尤其是家族人口多,有八房人口,方圆几百亩地都是她家的,赶着驴车一天都逛不完啊!
薛宝钗家可不是那等只有百万家资的世俗土豪财主员外,人家可是“读书人家”、“仕宦名家”,祖父薛公曾任紫薇舍人,那可是天子的门生,宰相的根苗儿。
至于薛公没能当上宰相,加官进爵,官居一品,位列贵族,配享太庙,那肯定不是他没本事,是皇帝昏庸不识货,没让薛公当宰相那是皇帝最大的损失和毕生的遗憾,是朝廷和百姓没那个福气。
毕竟薛公的曾孙女都通晓仕途经济学问,那做曾祖父的还能不会经营官场吗?这种好修养可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必须的是薛姑娘这种名门血统的人家祖传刻在基因里的技能。
后来薛公之后,他的儿子、孙子就走了户部的门路做了内府采办,把这份祖传的经营本事灵活运用到了经商致富上面,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珍珠如图金如铁”,还娶到了伯爵王家的孙女为妻。你看吧,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的。
薛宝钗好啊,她家的小家庭氛围太好了。薛宝钗生来就是家族中的“团宠”,被霸道总裁父亲独宠“酷爱”,手把手教她读书识字,称赞她“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重女轻男的“爱女狂魔”父亲,薛宝钗可真是幸运呀。
更别提薛宝钗还被绰号“呆霸王”的哥哥薛蟠追着保护,被慈爱的亲生嫡母搂在怀里万般疼惜。
薛宝钗的生活条件也好,每天从10平米的拔步床上醒来,就有一大一小两个丫鬟伺候她,穿衣洗漱,戴上沉甸甸的大金锁,以及环佩叮当一大堆的富丽闲妆,绫罗绸缎的衣服做了一箱又一箱,还没穿遍呢,又要做新的了。
薛宝钗好啊,她家的大家庭氛围也很好。家里还有个开放式的大书房,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她家姊妹弟兄都十分的团结友爱,个个热爱文学,据薛宝钗亲口介绍:“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就这藏书的数量和质量,就他们兄弟姊妹这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薛宝钗家真不愧是“读书人家”。怪不得薛宝钗长大了能“无书不知”,既能夺魁海棠诗、柳絮词,也能通晓风月戏文、绘画、禅理、医学、植物学等,连旁学杂收的贵公子贾宝玉都要叫她一声“老师”。
怪不得她堂妹薛宝琴年纪最小,才思又最敏捷,知道的典故也极多,又有胆识。薛宝钗不敢承认知道西厢牡丹,宝琴可不怕,薛宝钗也不敢拉着宝玉去要梅花,站在一起像一幅画,薛宝琴就敢,这可能都是她们家学渊源才能带来的自信啊。
薛宝钗好啊,她的哥哥为人好,对她也是极好的。虽然“呆霸王”名声在外,但薛蟠也是幼承家学,跑到大书房刻苦求知过的人。要不他能懂得欣赏唐寅的名画?这是作者不写之写啊。
至于薛蟠说的“庚黄”那可能是有意的避讳,说不定人家祖上先人有以这俩字为名的,或者他是故意逗大家一笑,活跃气氛。
至于薛蟠做的“哼嗡韵”,脂砚斋都说了是“生动活泼”,贾宝玉都说了只要“押韵就好”,他就是那种“说话不防头”、“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没有他做打油诗,能衬托出其他人风雅吗?他要是做的太好,妓女云儿可不就垫底了么,可见薛蟠不止懂得谦让,还会怜香惜玉啊。
反正总有人觉得薛蟠是“憨厚呆萌”的、“孝顺母亲宠爱妹妹”的,不喜欢他的人那是不懂得欣赏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反正是见过有人就想有薛蟠这么个好哥哥好兄弟呢。
哦,对了。薛蟠还喝令奴仆打死过一个人,乡绅之子冯渊,一个酷爱男风的破落子弟,他能是真的看上英莲吗?八成就是和相好的赌气说说而已吧,否则还用等三天后再让她过门?
薛蟠也是出了银子的,也是上当受骗的一方,他打死冯渊没准是因为正当防卫吧,再说了薛蟠也没亲自动手,奴才打的人,还不是当场毙命的,冯渊不是抬回贾三天才死的么。
薛蟠这才是一举两得,既让英莲当上了皇商之子的宠妾,还能跟着他去京城权贵亲戚家住着见见世面,否则哪有机会进大观园,哪有机会跟黛玉学诗?另一方面可以闹出个官司来,绝了宝钗入宫选秀的路,薛蟠可是“宠妹狂魔”呀,费了多少功夫给宝钗配置那“冷香丸”,他宁死也舍不得唯一的亲妹子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葫芦案非要等到贾雨村来才能判,还要把薛蟠整成社死才算完,也许是贾雨村前任太蠢,贾雨村更蠢,一方面他们的圣贤书和律法条例都读到了狗身上,另一方面他们就是想整薛蟠,也不想巴结贾府和王家,这种古代糊涂官儿结局一定都是被他们自己自相矛盾死的。
如果你实在不能理解薛蟠是个什么好东西,那只能说明是你是不够无耻,不够缺爱啊,这实在也怪不了旁人。
薛宝钗好啊,容貌长得好,身体素质也好。薛宝钗可是艳冠群芳牡丹花,“任是无情也动人”,花袭人等丫鬟赞她为“绝色人物”;作者亲笔写她“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两遍强调薛宝钗的具体容貌:“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贾宝玉觉得她“鲜艳妩媚”;贾府的小厮说她“竟是雪堆出来的”,大观园扑蝶跑了几步就是“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不就是浓眉红唇,微胖肤白的妩媚明艳美人吗?一白遮百丑,何况人家薛宝钗不丑,否则她“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怎么可能让贾宝玉心情大好,她羞笼红麝串,露出雪白膀子,怎么可能让宝玉看成了“呆雁”呢?她不过是让宝玉闻到了衣领中散发出来的冷香丸的气味,宝玉就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呢,呵,男人!
更重要的是薛宝钗她身体素质好,“先天壮”又热爱运动,就算是胎里带来“热毒”也没妨碍,不过就是犯了病咳嗽两声,还有冷香丸一吃就好,一口气能绕整个大观园跑五圈。贾政那老胳膊老腿,走了不到一半就嫌腿酸劳累的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年轻真好!贵族纨绔的身板儿就是比不上小门户家的孩子壮实呀。
薛宝钗好啊,她运气好,口才更好。薛宝钗小时候生了“那种病”,“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幸亏一个秃头和尚跑来送了海上方,送了一包“异香异气的”药末子作引子,然后癞头和尚告知这药叫做“冷香丸”,偏偏在一二年间里,遇上雨水那天下雨,白露这日凝露,霜降这填结霜,小雪那天的下雪,顺顺当当做成了这副药。
又有和尚送了她一个金锁,预言她“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癞头和尚又送了两句吉利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让她必须錾在金器上,于是不爱花儿粉儿,富丽闲妆的薛宝钗才会戴着着沉甸甸的黄金锁在贾府行走,寻觅她的真命天子。
书中的和尚扎堆儿的给薛宝钗送东西,张道士就给贾宝玉献上一盘子金玉器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感觉些送礼的的和尚、道士凑一块的话能直接去接下秦可卿葬礼上的活儿了。
薛宝钗更是舌灿莲花,把她年幼时的经历和冷香丸的配方、炮制过程一股脑的说给了周瑞家的,没过多久贾府就传遍了,所有的都知道薛姑娘和她的金锁都是来历不凡的,她的姻缘也是上天注定的。
薛宝钗好啊,婚嫁条件好。薛宝钗在贾府多年,居然没能订婚结婚,没人提亲求娶,甚至除了贾宝玉都没人对她动心侧目过,这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总有一些婚龄男子或者婆婆们是尤其喜爱薛宝钗:在他们眼里薛宝钗才是最适合做妻子,做儿媳的人选,他们认为薛宝钗一看就是懂事勤快好生养,一举得男,三年抱俩,说话又好听,又会维护亲戚邻里关系不得罪人的。
她婚前够主动和男方说笑聊天培养感情,上赶着给男方做针线鞋袜肚兜,被甩脸子也不用哄自己就能好,她结婚时不仅能带百万家资陪嫁帮婆家一夜暴富,还能每天伺候丈夫公婆三茶六饭,进能拿着圣贤书提点大事不流入世俗,退能喂鸡养猪插秧种菜,还懂得赚钱发财做买卖,又能教养儿子们读书科举,仕途经济,连私塾先生的钱都省了,不仅给她自己挣来诰命夫人凤冠霞帔,更能让婆家祖宗八辈都得封赠,光宗耀祖!
如此看来谁家能娶到薛宝钗,那真是祖坟上点了烽火狼烟,上辈子拯救了全宇宙积了大德了。
薛宝钗的好处,她是自知的,所以她必须要“拣有玉”的男人“正配”方才不辜负这一生了,看见没?薛宝钗一心只想嫁“天龙人”,那些想娶她占尽便宜的普通人什么档次,想沾薛宝钗的边,至少要考上公务员再说。
最可恨是薛姨妈都明说了,贾母、贾政、王夫人这些没眼色的一个个都装聋作哑,就不知道问问薛宝钗的生辰八字,再找尤氏、邢夫人这些不相干的“折腿烂手”之人来,硬座保山做定了“金玉良缘”这桩婚事,让薛宝钗和贾宝玉“金娃配玉郎”,成就好事不行吗?
或许呢,薛家的百万家资可以陪嫁到贾府,帮贾府渡过了财政难关,再来奢靡富贵一百年,天天吃茄鲞,小荷叶莲蓬汤、鸽子蛋、牛乳蒸羊羔、酸笋鸡皮汤、糟鹅掌、枫露茶、糖蒸酥酪、梅花香饼儿、、玫瑰卤子、木樨清露、玫瑰清露、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火腿炖肘子、枣泥山药糕,贾元春再连着省八回亲都没问题呀。
可见贾府当权者真是没眼光,放着金陵薛家这大财神不知道联姻,有眼不识金镶玉,真是活该穷死!贾母活该快吃不上胭脂米,王夫人和王熙凤活该典当嫁妆,倒贴婆家。
薛宝钗好啊,人品好。薛宝钗姑娘可是贾府里人缘最好的人,连贾母都夸:“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托她管家理事,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探春说:“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湘云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邢岫烟也是“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甚至贾府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贾府的婆子对宝钗说:“从此姑娘奶奶只管放心,姑娘奶奶这样疼顾我们。”
就连林黛玉前期处处跟薛宝钗针锋相对,也在薛宝钗劝她不读禁书时“心下暗伏”,和宝钗说了知心话,接受了燕窝,作者都说是什么那是什么“金兰契”了,那开篇说的“假语存焉”何必太认真呢?美女贴贴,颜值配一脸能让很多人乐意看不好吗?
林黛玉或许早就原谅了薛宝钗把宝玉从她身边拉走,忘了梨香院雪天酒宴“微露意”、薛姨妈摆酒要留宿,不在乎薛宝钗故意在王夫人面前劝宝玉去哄她……甚至黛玉那么高傲有洁癖的人,连薛宝钗抢她的茶都笑着接受,薛宝钗剩下的半杯漱口水她也笑着喝了;薛姨妈母女跑到潇湘馆秀母女情深,开玩笑要把黛玉说给薛蟠做媳妇,黛玉不也忍了么?薛宝钗送双倍礼物,还说“物离乡贵”,黛玉还亲自登门谢谢她呢……那要不是好姐妹,可不早翻脸了?
薛宝钗好啊,她聪明机智,丫鬟莺儿也懂事又机灵。滴翠亭外,薛宝钗“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那是因为她聪明细心,为姨娘王夫人留意府中风吹草动,免得一些不懂事的奴婢坏了规矩。
她一下就听出来是丫鬟小红的声音,那说明她平时很关心表弟贾宝玉的生活,这是纯纯的姐弟情深,她不止熟悉小丫头子们,更是和大丫鬟花袭人处的跟亲姐妹一样,送戒指儿送裙子说笑聊天,互通往来,还不都是为了帮姨娘拉拢过来贾母空降贾宝玉身边的这个头等人才,好让贾袭人更好的照顾宝玉?
薛宝钗点评小红“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那还不是因为小红仗着三分容貌,就整天“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甚至耍心机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这种狐媚勾引少主想当姨娘的丫鬟可得好好留意,万一让她得逞,坏了宝兄弟的名声,也就是坏了姨妈王夫人的名声,她这样热心肠又贤良的姑娘怎么能坐视不理呢?
为了获取准确情报,薛宝钗偷听的实在太久了,又偷听到了小红不可告人,与贾芸私通的机密事该怎么办?小红一开窗看见她偷听墙角怎么办?薛宝钗可是只想知道她们的秘密,但是不想被她们知道她知道了她们的秘密啊!
幸亏薛宝钗足够聪明机智,立刻就来了一招金蝉脱壳,反客为主的一句:“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先发制人唬住了俩丫鬟,又假称刚从远处跑过来,刚才蹲在这里玩水偷听的人是林黛玉,还故意跑到滴翠亭里找了一圈林黛玉才走了。
看着小红和坠儿两个信以为真的样子,薛宝钗“心中又好笑”,庆幸这件事算遮过去了”,至于小红和坠儿怎样那不是薛宝钗该关心的,毕竟她们奸淫狗盗,不走正路,大白天在滴翠亭这种公共场合大声密谋,实在是玷污了大观园的纯净。
这么不守规矩又不知廉耻的人应该也至于羞愤自尽吧?就算小红羞愤自尽,只要血溅不到不到薛宝钗的裙子上就好,就算去阎王爷面前告状,也只会怪林黛玉偷听墙角,联想到林姑娘素日“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倘或走露了风声”把们活活吓死的,也不关薛宝钗的事,只怪小红自己胆小,素日不正,是个糊涂人。
当小红和坠儿时候发现她们的机密没有被泄露出去,只会感慨这些年真是错怪了林姑娘,原来林姑娘并不是刻薄的人,她偷听墙角可能也只是为了保护她们,给她们把风呢,毕竟大家都是好姐妹,只能是相亲相爱,大观园里的少女都是纯真美好的,能有什么坏心眼?
林黛玉经常被王熙凤、贾宝玉拉过来挡枪的,怎么薛宝钗就不能拉她挡一次呢?虽然王熙凤和贾宝玉拿林黛玉说事儿都是为了应急救人,但薛宝钗后来和林黛玉亲如姐妹呢,黛玉都管薛姨妈叫妈,还能在乎这点小事儿?毕竟我听人说:这点锅都不帮忙背的话,还算什么好姐妹?!虽然不太懂,但大受震撼。
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就深的薛宝钗的言传身教,特别的聪明伶俐。
莺儿不仅会和宝玉说:“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更是学到了薛宝钗的看家本事。
在五十九回中,莺儿在大观园采花折柳编花篮,春燕劝告她时理直气壮的表示:别人采摘使不得,唯独她使得,果然是留着后手,当春燕的姑妈来问责时,莺儿笑道:“姑妈,你别信小燕的话。这都是她摘下来的,烦我给她编,我撵她,她不去。”
果然那婆子就打骂了春燕,又挑唆了春燕的母亲,追着春燕一路打骂。可是这关莺儿什么事,古代哪家的孩子不挨打,哪家的奴才不挨打?就算春燕是无辜的,那也只能怪打骂了春燕的她姑妈,她娘,这些贾府的婆子是死鱼眼睛,不讲理,凶神恶煞的,莺儿甚至还承认自己说玩话劝架了呢,实在是太善良了,她可是冒着被婆子打,冒着被薛宝钗教训的巨大风险这样帮春燕开脱的,春燕难道不应该谢谢莺儿姐姐?
薛宝钗好啊,管家才能好。要么说贾府越混越差,越活越回去呢!那是薛宝钗因为没早点来,她早来嫁入贾府,说不定贾府早就蒸蒸日上,重回顶流权贵行列了。
薛宝钗这孩子打小就懂事,父亲亡故后,就“依贴母怀,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那是金陵薛家的内掌柜,什么当票子、银票子、账本子,螃蟹的行市,燕窝的价格,人参的造假流程、外面的买卖承局、伙计人等,家里的女人丫头、婆子小厮,哥哥母亲那就没有一处没有一个人不让薛宝钗操心的。
至于“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也不能怪薛宝钗,毕竟她只是个古代的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哪里管得着外面的生意。
薛宝钗的管家理事的能力绝不是吹得,在贾府薛宝钗一听金钏跳井这么大的祸事,第一时间冲到王夫人屋里,去帮姨妈洗地灭火。夸王夫人是慈善人,金钏是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薛宝钗年纪虽小,但是见过大世面的,她哥连乡绅之子都打死了,对比之下,金钏在她眼里不就是个奴婢,一条只值几两银子的贱命罢了。
王夫人这才打开了思路,伯爵王家和一门二国公的贾府在处理这种事方面,果然是比“金陵一霸”家还是欠缺经验,不够稳准狠,于是贾政“听了惊疑”,认为是伤害祖宗颜面“暴殄轻生的祸患”就这样被轻描淡写遮过去了。
若非薛宝钗这么有本事,王夫人怎么可能专门委托她管家呢?薛宝钗在贾府管家,那也是有模有样,极为负责的。
“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
虽然贾府的婆子们赌博吃酒,夜里任意开门关门,放任引奸引盗,打架闹事。但那跟薛宝钗有什么关系,你们知道她有多努力吗?她平时已经够忙得了,“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她又抹不开亲姨娘委托她的面子,不得不接下这个活儿,她每天的睡眠时间估计要被压缩到不到四个小时了,她还是个孩子啊,才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万一睡眠不足影响了长高,只能横向发展可怎么好呢?还是多吃点油盐炒枸杞芽这种素菜吧。
薛宝钗不仅坚持巡夜,还热心的协助探春兴利除弊,把大观园的地承包给一些有能力的婆子,拍板做主大方的把每年的收入让她们自己揣进自己的腰包,甚至连没承包到的所有婆子们年终都可以“无故分钱”,让她们“稳坐吃三注”。
就凭薛宝钗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广施恩惠操作,岂是贾探春这个“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又“利欲熏心”的“膏粱纨袴”能比得上的呢?作者可是在回目里赞她是“时宝钗”,“时”可是出自孟子称赞孔子“圣之时者也”的典故,孔子是谁?大家都听说过的吧。
俗话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婆子们得了薛宝钗的恩惠,怎么能继续赌钱吃酒打架呢?怎么能追着薛宝钗的丫鬟指桑骂槐嚷嚷什么被雷打的小娼妇呢?贾府奴才真是刁钻,活该被贾母整治。
于是贾母雷霆治赌,可是跟薛宝钗无关,她可是一个表姑娘,是不方便好插手管贾府的家事呢?贾母是贾府地位最高的女主子,家里乱了套,归根到底就是她无能。王夫人可是吃斋念佛的慈善人,王熙凤又累病了,李纨是清净守节的,探春是面子嫩的娇小姐,所以,贾母才是最适合管这件事的人呀,她不管谁管?贾母不负责谁负责?
薛宝钗好啊,心理素质好。关心佩戴的物件被黛玉尖刺,回头装没听见;劝宝玉别喝冷酒被黛玉指桑骂槐,也不去睬她;贾母夸自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她,宝钗转过头就与袭人说话;宝玉被劝学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宝钗羞的脸通红,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过后还是照样;宝玉逆反焚书,骂薛宝钗是国贼禄鬼之流,宝钗过后依然见缝插针的劝学;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宝钗被迫搬走之后,当面辞别了王夫人,拒绝搬回来,又有探春说过“亲戚们好也不必死住着才好”到她脸上,但她后来居然又搬回来了,不只是自己回来住,还带了香菱回大观园一起养病,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境界,旁人的眼光、议论和看法,完全对薛宝钗没有任何作用。
薛宝钗好啊,人间清醒,励志奋斗逆袭的大女主。薛宝钗不可能爱贾宝玉,因为贾宝玉只是个绣花枕头,纨绔草包,一无是处的废物点心,既不懂得读圣贤书考功名,也不懂得仕途经济拯救家族于末世,一副堕落在温柔乡中乐不思蜀,混吃等死的样子。
薛宝钗这种事业型的大女主怎么可能喜欢贾宝玉这种人呢?她可不是那种一看弟弟的小白脸就要倾家荡产只要他开心快乐的恋爱脑,她可是人间清醒啊!贾宝玉都快被打死了,薛宝钗一天下来顶着烈日奔跑了七八里路,看上去是关心贾宝玉,背后却跟他哥她妈表示:“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儿弄大了”。
薛宝钗肯定不爱是贾宝玉的了,她只爱这个男人的家族权势,身份地位,把贾宝玉当块垫脚石,给她自己跃升阶级给她的母亲哥哥谋取晚年幸福的工具人。薛宝钗也不爱封建礼教,规矩是人定的,她这种掌握了和接受了规矩,就懂得灵活运用去约束那些该被约束的人。
她日常围着宝玉打转,都是奉王夫人的命去监视宝玉不要和黛玉、晴雯等美貌灵巧的姑娘作怪的;她坐在宝玉床边绣肚兜赶蚊子,那得说成是提前履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了薛宝钗的贤良淑德或者姐弟情深深几许才行,那都是纯纯的感情,就像秋桐要生的孩子一样,是半点不掺杂的
王夫人都默认金玉良缘传播了,又让薛宝钗管家了,说明薛宝钗的宝二奶奶位置已经十拿九稳了,贾宝玉这小子提前享受宝钗袭人娇妻美妾围绕的待遇,说什么亵渎了宝钗?他怎么不怕亵渎了袭人和碧痕?真的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啊。
薛宝钗可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十二钗中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并列榜首的重要角色,她内心装满了仕途经济学问、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芒鞋破钵随缘化,不关己事清静无为等儒释道精髓大智慧。
她的青云志也绝不可能只是要做宝二奶奶,那不过是贾府次子的次子的媳妇有什么稀罕的?
薛宝钗可是心中有家国天下的人,她会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这种贤孝才德的女夫子没能进宫给皇后讲课,那都是皇后的损失。《红楼梦》里的皇后没能成为马皇后、长孙皇后那种千古贤后,辅佐皇帝开疆辟土,励精图治,甚至不能治理后宫安宁,让贵妃省亲都要口出怨言,说后宫是不得见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因为薛蟠闹出了葫芦案,耽误了宝钗进宫当才人、赞善,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了。
薛宝钗在贾府奔走劳累,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是为了自己,因为她可是住“雪洞”房间的人,她的内在多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多么淡泊宁静又素雅,大家有目共睹啊!这种人怎么可能是贪慕虚荣,追名逐利之徒呢?
她是为了她的母亲、她的哥哥和振兴他们金陵薛家整个家族啊。她也知道贾宝玉不爱她,但那有什么关系呢?薛宝钗是有家族责任心的人,她才不会被儿女情长萦绕于怀,她甘愿牺牲自己一生的婚姻幸福,拯救她的家族亲人,他成功嫁给了贾宝玉为妻,和他举案齐眉,照顾贾宝玉的生活,教导贾宝玉成为对贾府有用的人。
薛宝钗付出的太多了,她实在太难了。可是她无怨无悔,因为薛宝钗活的通透又物质,哦不对是励志,她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不要爱情,只要荣华富贵,不要男人,只要权势地位,清醒!实在太清醒了!清醒的就剩下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了,难怪能当上贾宝玉的“新娘”,获得伺候他的资格。
总体来说薛宝钗从开篇时一个金陵破落恶霸商贾家的女儿,结局高嫁给了京城顶流国公府的嫡孙,成功达成了“金玉良缘”成就结局,成为有玉男人的女人,子孙后代终于能跨越阶层。真是爽文都不敢这么写,可以说是无外挂人生逆风翻盘的大女主本主,一把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满级人生赢家啊!
当然,如果贾宝玉没有出家,如果贾府最后没有败亡的话。
至于宝玉出家,那大概率也可能是薛宝钗促成的,否则她当年何必跟贾宝玉讲什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冒着被骂的风险,反复拿贾宝玉最厌恶的仕途经济,八股科举来刺激他这种动不动就犯呆病的敏感人类?
至于薛这么做图啥呀,我也不知道,薛宝钗的人设矛盾拧巴的连大麻花都直呼内行,一个表里不一的人硬是只看表面,只能如此扭曲。我本来也不是真心诚意要夸赞她,不过是借用了很多钗迷来找我辩解的说辞,来给大家讲笑话听罢了。
有些人爱薛宝钗的方式这是奇特,他不爱原著中真实的薛宝钗,不听原著里薛宝钗说的话,不看原著里薛宝钗做的事,又偏爱号称他是熟读原著,反诬灭陈述原文的人造谣抹黑薛宝钗。
但是他描述出来的薛宝钗并不像书中作者塑造出来的那个有血有肉有欲望立体丰满的形象,反而像先阉割了薛宝钗的权利欲和功利心,然后又把她那些暗藏着机巧诡谲、喜乐悲哀的脏腑一一清除,再来个杀菌消毒去油,然后填充上他喜爱的散发香味的草料和防腐剂,便成了他心里口头永不腐朽的完美女神,真的不瘆得慌吗?
更有言之凿凿来找我辩解,把薛宝钗推上了什么“反封建斗士”的神坛,说她是“古代女子追求独立自主的先驱”。这话薛宝钗自己都不敢讲,也绝不敢信,按照书中薛宝钗的人设,她不做礼教的伥鬼将无所依存。薛宝钗要是真的反封建反强权,她对抗的目标应该是封建家长们,她应该忤逆父权礼教,摘下黄金枷锁,不屑婚配有玉的男人那一套说辞。
而不是一边充当道学先生女夫子教导姊妹们贞静自守,劝学宝玉科举扬名,一面在贾府处处PUA别人给自己抬轿。这不是什么反封建叛逆大女主,这是薛宝钗借力打力想驯化更多礼教的“顺民”,以便于她自己更快更好的“喜当爹”,站到父权的高台上。
一提薛宝钗的势利有心计,立马就有人来辩称说红楼梦里的女孩儿都是美好的,别用宫斗的阴谋论看待她。那只能说你看的原著应该是删减版的纯净青少年版的,或者是只有十六回的甲戌本,这样的话建议长大了看看原著也不迟。
别整天一副谁戳破了薛宝钗真面目这层窗户纸,薛宝钗就立刻要灰飞烟灭,魂飞魄散,永不超生一样。
放心吧,就算把原文中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念一百遍,她也毫发无伤,反而更出名了,薛宝钗这种“女奸雄”的人物形象,真的是很稀罕的,有着很独特的魅力,她代表了封建社会女性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这个人物在书中的艺术价值是可以和林黛玉、王熙凤并驾齐驱的,是真的找不到代餐的。
女人也可以喜欢权势富贵,也可以追求功名利禄,也可以靠自己的实力去争抢想要的利益和资源。
女人追求金钱、地位、一门心思搞事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羞于承认才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自信。
女人可以活成任何她想成为样子,也不需要是完美的,也不是只有天真单纯的女性才算美好的,才是珍珠,否则岂不是陷入了和贾宝玉一样的傲慢与偏见?
人性是复杂的,利己是本能的,但损人利己,伤害无辜,满足私欲且毫无愧疚反省之心,就失去了道德底线,而道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
还是请正视原著中薛宝钗的本来面目吧,哪怕她正面红颜,背面枯骨,那也是行走的风月宝鉴不是吗?那不比一个圣母白莲花形象有意思多了吗?
标签: